清宫御医看病常用经方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清宫御医看病常用经方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每个朝代都不缺大夫,但是每个朝代的大夫都有每个朝代的特色,这个和时代有关,现代人更崇尚养生,所以大夫们研究保健睡眠可能更多一些。而清代是温病学说盛行之时,所以在温病的治疗方面,清朝的大夫都有自己的几把刷子。

清初名医徐灵胎曾云:“仲景制方,方之治病有定,病之变迁无定。”故强调临证要知常达变。由于为统治阶层疗疾,清宫医疗一般均以实效为上,在经方之变通应用上,取得较好效果。

如嘉庆朝华妃娘娘病“停饮受凉之症”调治后虽有好转,但以因“肝阴素虚,气怯身软,胸胁有时作痛”乃以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名为“益气建中汤”,取得良好效果,后以缓肝养荣丸调理收功。按:桂枝汤虽为辛温解表轻剂,实乃调和营卫之和剂,其变方小建中汤及黄芪建中汤尤为治“虚劳”之名方,故有“理阳气当推建中”之说,宫中用之者不少见,如乾隆朝成滚扎布将军年老“正虚水气凌心”,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取效。乾隆朝禄贵人用桂枝汤合二陈汤加减治“内有停饮,外受微寒”亦验。慈禧用苓桂术甘汤(桂枝用肉桂)“以助脾气,化水饮”。光绪朝佛佑夫人肺痈,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海白散治疗,病势稍轻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益气和表养肺”,均不失其调和营卫之意。

麻黄汤为仲景最辛温逐邪发汗峻剂。咸丰朝丽贵妃服麻黄汤加味治疗“外感风寒”取效。麻杏石甘汤为仲景所创之清上焦热、解表止咳定喘名方,乾隆朝循嫔“脉息浮大”,“肺胃有热,外受风凉,以致咳嗽有汗,发热声重”,用此方合橘枳姜汤加减,三天后病情即得以控制。清代温病学派逐步崛起,而宫中一般仍不弃麻桂柴葛,实属可贵。

白虎汤类方及柴胡剂,清宫亦很常用。如慈禧之用加味白虎汤治“咽喉舌干,口渴引饮,时作咳嗽”;用四逆散以疏肝和胃:隆裕之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胸胁作痛。食后身倦”,以调气和胃。又如瑾貴人之用大柴胡汤及截疟七宝饮或达原饮合方治疗疱疾后“痰饮滞热”、“阴亏脾弱”,合经方时方于一炉,颇切合实际。

清宫对泻心汤类方亦多化裁应用。如光绪朝总管崔玉贵鼻衄,先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及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后好转。又如宣统朝端康皇贵太妃气道郁结,胸次堵满,夜间微疼,时作烦急,以旋覆代赭石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道光朝顺常在因“脉息弦数,原系肺胃热盛,外受风凉,以致恶寒,胸胁胀痛,牙龈宣肿牵引咽喉作痛,饮食难下”以“瘟热过盛处擦玉露霜,内服柴葛陷胸汤”治疗,套用了小陷胸汤全方,次日即取得显效,咽喉肿痛渐消。

嘉庆皇帝脉案载五苓散配方云:“皇上用五苓散二料,云苓八钱,炒于术四钱,泽泻六钱,猪苓六钱,紫油桂八分去粗皮,共研细面,再服一钱焦三仙汤送下”,虽未云证候,但配方颇好。嘉庆朝二阿哥患“红白痢”,以香连胃苓汤治疗,次日获显效。慈禧之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泄水气作鸣”,并曾以猪苓汤、文蛤散加减治“口渴水泄”有效;可见五苓散类方用得也相当普遍。

关于四逆汤类方及四逆辈之应用亦甚广泛,包括真武汤、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及干姜附子汤的应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四日,以“中气郁遏,脾不化水,大肠有寒,不能腐熟水谷”,就曾先后用真武汤加味及附子理中汤调理。乾隆朝大学士张廷玉心脾虚弱,头晕心跳也曾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其他经方,如慈禧之用肾气丸加减治疗“肺不降,肝不调,肾不纳”证候;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肝气冲逆”“胸胁窜痛”。光绪帝之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湿气下注足痛;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气欠和,余湿未清”;总管李莲英之用防己茯苓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元欠畅,湿热下注”;宣统帝之用橘皮竹茹汤加味治疗胃气欠畅“作呕”;嘉庆朝华妃之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减以温中补血。各朝之大量应用甘桔汤或元参甘草桔梗汤治咽喉不利,等等,都有一定效果。说明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所称仲景医方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有其道理,值得深入研究。

清宫御医看病常用经方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