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调查:八成网友刻意和艾滋病人保持距离

世界艾滋病日调查:八成网友刻意和艾滋病人保持距离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计57.7万人,经测算估计全国人群总感染率0.06%,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在世界艾滋病日临近之际,家庭医生在线开展了一项为期两周的艾滋病知识线上调查,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对艾滋病的认识存误区,更有八成网友表示会和艾滋病人保持距离。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组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与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陈友鹏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一般的生活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因而没有必要刻意和艾滋病人保持距离,更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患者。如有发生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应该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平时需要做到洁身自好、拒绝滥性,正确使用安全套。

陈友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与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

经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者病情进展更快

男男性行为者是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我国男男性行为者人群是艾滋病侵害的主要人群之一。每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 2006 年的 2.5% 升高到 2015 年的 28.3%。而本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网友认为男男性行为最容易感染艾滋病。

陈友鹏主任认为,男同性恋基数增大是导致男男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比例增高的主要原因。据介绍,由于男男性行为不同于异性之间的性行为,一般需以“肛交”的方式进行,但由于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艾滋病病毒容易通过细小的伤口,进入对方体内繁殖。加之男男性行为者在性活动中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较少采取保护措施,以致艾滋病更易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

正常人感染艾滋病毒后一般需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而陈友鹏主任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说,临床上发现,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者较一般患者更快发展到艾滋病期,且目前没有研究能够做出解释。

艾滋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应过于恐慌

说起艾滋病,人们脑海里可能会马上浮现“绝症”二字。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人们对艾滋的恐惧,使人们对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感染者避之唯恐不及。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不少人认为互相亲吻和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甚至半数的网友觉得被咬过艾滋病人的蚊虫叮咬也会感染。事实并非如此,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一般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因而不应过于恐慌。目前无证据说明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传染病。陈友鹏主任表示,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主要传播方式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方式。而一般的生活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感染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握手、拥抱、接吻、共同进餐、在同办公室工作、共用马桶等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那什么样的情况才需要特别警惕艾滋病传染呢?陈友鹏主任提醒,如有以下行为,便很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有多位性伴侣、同时保持同性及异性性行为、不洁性行为;经常进行血液透析、不洁注射(如静脉药瘾吸毒者);纹身、微整形等。因为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初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发生以上高危行为,应该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

八成网友会刻意保持距离 其实没必要

依据调查的数据可发现,“恐艾”心理其实无处不在。无论是“会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恐惧”,还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恐惧”。当身边出现了艾滋病人时,仅两成的网友表示可以当没事发生一样,继续和对方好好相处。八成网友表示会保持距离,甚至远远躲开,以免染上艾滋病。令人唏嘘的是,有47.86%的网友选择了“想跟没事发生一样,但我怕我做不到”这一选项。另外,假设自身不幸感染艾滋病病毒时,超九成的网友表示不会跟所有认识的人坦白,他们要么选择了向家人或好友部分坦白,要么干脆谁也不说。

如果说普通人的“恐艾”心理是为了避免自身感染,那么这种行为也恰恰造就了艾滋病病人对于患病本身的惶恐。许多艾滋病患者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社会的歧视和孤立,只会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边缘感,消极和孤独又会加速摧毁艾滋病病人的整体免疫力。

其实,艾滋病人和正常人没多大区别。陈友鹏主任表示,艾滋病病毒有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毒携带者或没有进入艾滋病期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他们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要学会与艾滋病人相处,首先要充分认识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除了不洁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只要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不与自身创面有直接接触都不需要过于担心。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无需减少和艾滋病人接触或刻意保持距离,朋友间的鼓励和支持无疑会给艾滋病病人的生活照进了阳光。

专家简介:

陈友鹏,德国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组、广州市传染病与新发传染病应急防控组专家,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第三届专家成员,荣获第二届“羊城好医生”称号,柏林Charité医学院CCR/毒理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际英文SCI期刊《J DOHaD》杂志、国内核心期刊《南方医科大学学报》、《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新医学》和《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的审稿专家。

擅长:HIV感染/艾滋病防治,难治性肝炎、肝病和新发传染病诊治,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的母婴传播预防。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世界艾滋病日调查:八成网友刻意和艾滋病人保持距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