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

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

说起房颤,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陌生和遥远。然而,看看以下一组数字,或可让你对房颤有所认识和警觉: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甚大。

约1000万——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65岁以上2%-4%,75岁以上接近10%,80岁以上为9%-14%。据此估计,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名患者,是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常见心血管疾病。

39%——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尤须提防房颤。39%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房颤,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更易发生。

5-17倍——房颤是中风的高风险因素,房颤患者的脑中风风险比普通人增加5-17倍。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其中一个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所带来的危害不了解有关。

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指心房组织内异位起搏点异常快速放电,以及电信号各方向传导不均衡,造成心房每分钟350-600次不协调、不规则的颤动。发作时既可以为阵发性,也可以为持续性。持续性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从数日到数十年不等,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高血压 房颤的危险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发生率越来越高,房颤患者也显著增多,迫切需要对房颤进行一级预防,以阻止其发生和发展。

对于房颤的预防,必须去除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及长期喝酒等危险因素。他特别提醒,高血压易发生房颤,近四成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房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好血压,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房颤,其脑中风的危险系数非常大。

房颤 增加脑中风发生率

房颤可并发于许多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另外,甲亢也可以发生房颤。

大多数房颤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悸、气短、乏力、出汗等,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很快,可出现心绞痛发作,也可伴有头昏、眼睛黑矇甚至导致猝死。也有的房颤病人逐渐耐受,患者的自觉症状反而轻了,这部分患者容易误认为房颤好转而忽视治疗。无论房颤是否有症状,其引起血栓栓塞的风险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会明显增加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正常人的心脏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正常心室率为60-100次,血液顺畅地由心房灌注到心室。房颤时,心房跳动350-600次/分,心室率为100-160次/分,且十分不规律。由于心房运动不协调,心房不能有效地将血液灌注到心室,血液淤积于心房,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会随血流沿着动脉进入大脑,发生脑动脉栓塞而导致中风。

由于心脏来源的血栓往往较大,所以由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常常比原发于脑血管的中风更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据统计,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房颤患者一生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血栓栓塞事故。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17倍,致残率达25%。同时由于血液灌注减少,心脏的输出量可降低30%以上,对心脏和全身脏器供血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由于对房颤的危害缺乏认识,许多房颤患者总是一拖再拖,直至出现中风等危症才接受正规的治疗,这样预后非常不理想。

导管消融 解除栓塞风险

要确诊房颤非常简单,通常做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便可,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就可看出心电图上的房颤特征。王景峰教授说,针对房颤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治疗。其中,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中风的发生,用药要经常抽血监测,以减少抗凝治疗过度导致的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而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导管消融在国内外开展已有十余年,是一种成熟的一线治疗技术。所谓导管消融其实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镇痛下穿刺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从根本上解除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

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