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作为一天中血糖变化的起点,与餐后血糖关系密切。空腹血糖对于餐后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的漂移程度具有预测作用。
空腹血糖达标不代表餐后血糖正常
一项在亚洲13家医学中心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评估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和心血管危险影响中,餐后高血糖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无关。也就是说,不能只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更为重要,如果忽视了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测定,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并发症。
在“预防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的健康讲座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姚斌特别提醒,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误区——只重视检测空腹血糖,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就不会高。
姚斌举了一个例子,刘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两年,一直坚持用药。平时都是化验空腹血糖,结果多数是正常或略高,尿糖阴性,但偶尔查餐后血糖都高,他自己觉得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没引起太大重视。近几个月以来,刘先生老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尿里查出有蛋白,经详细检查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
照说刘先生的空腹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怎么竟会出现视网膜、肾脏等并发症呢?
姚斌指出,一项在亚洲13家医学中心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评估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和心血管危险影响中,餐后高血糖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无关。也就是说,不能只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更为重要,如果忽视了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测定,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并发症。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应该是以下几个时间点:空腹/餐前、餐后两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血糖、有低血糖症状时、剧烈运动前。其中,最常用的四个时间点是: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血糖。姚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血糖控制得是否达标,或是否发生了低血糖,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空腹血糖 糖尿病管理的风向标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应该追求达到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及餐前血糖应该控制在6.1 mmol/L以下。
糖尿病是因人体胰岛功能衰退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诊断和治疗需参照三个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至少8 小时未进食热量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餐后两小时血糖则指用餐后两小时检定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个人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重视餐后血糖检测与控制,而对空腹血糖关注较少。其实这样的观念对于患者血糖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教授指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应该追求达到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及餐前血糖应该控制在6.1 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血糖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越少,空腹血糖管理不仅对于整体血糖水平至关重要,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依附于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输出,而餐后血糖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首先控制空腹比控制餐后更简单、更安全、更灵活,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空腹血糖下降,大部分患者餐后血糖也能随之降至目标范围。
此外,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指南将基础胰岛素作为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的起始推荐,并建议对于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血糖管理应遵循“先空腹再餐后”的顺序:起始使用基础胰岛素对空腹血糖进行管理,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帮助患者空腹血糖达标。
监测血糖的频率要有多勤?
(1)血糖控制差或病情危重者每天监测4-7次;
(2)病情稳定、达到控制目标时,每周监测1-2次;
(3)开始胰岛素治疗者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测2-4次;
(4)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测血糖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