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庭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或“小公主”一样伺候,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不仅使孩于自理能力极差,而且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不良性格。当然心理也会有一定的偏激。
有人曾对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在行为上、性格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行为,而后者则表现出异常行为,如故意引人注意、不稳重以及反社会的错误倾向等;在性格上,前者情绪稳定,具有社会性,稳重、善思考、兴趣广泛;而后者则不稳定、浮躁、反社会、冷漠、没有爱心。前者待人亲切、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理想,能比较实际地评价自己,很少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后者与此相反。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父母对于子女爱的正确与否,造成了他们的身心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爱孩子决不等于溺爱。有些年轻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足,总是变着法儿挑最美的东西给孩子吃,饭桌上食不厌精,还不断地从商店买回这个“素’,那个“精”或者什么“口服液”之类的营养品哄孩子吃。结果适得其反:不少女孩过早月经来潮,乳房增大;男孩过早遗精,甚至也出现乳房增大的现象。因滥补补坏身体的更不乏其例。还有一些家长不惜在孩子身上花钱,倾心竭力地一味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宁愿自己清苦,也要保证孩子吃好、用好、玩好,甚至不惜借债以满足孩子的奢求。以钱示爱,使孩子滋生了奢侈浪费的恶习。
怎样给予孩子适当的爱呢?
1。要注意理解孩子,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想。理解是爱的基础。有的家长不理解孩子,看到孩子拆东西、不安静就制止或呵斥,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不利于他们探索精神的形成,也容易在感情上造成隔阂。正确的处理办法是让孩子去体验、感受。
2。家长与孩子要有一定相处和共同游戏的时间,否则,家长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甚至还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陌生感。家长与孩子相处时应是平等的,可是家长们往往认为自己的阅历深些,总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对孩子,或沿用老的方法对孩子,没有建立一种相互理解接纳的关系。长此下去,孩子会与家长疏远。
提醒: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在向孩子表述对他们的爱和期待时,也应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愿望,不对孩子的幻想进行否定,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认真听取孩子的建议,同时,传授孩子能够理解的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快乐与苦恼,兴趣与爱好,在交流中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帮助和引导,让孩子在与家长的对话、交流中真正体会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