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50-70岁老人,因为发病部位的特殊性,治疗相对棘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介入科许林锋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表示,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目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市民一旦出现皮肤变黄、皮肤瘙痒、体重下降、腹痛等症状,就要引起重视,谨防患上胆管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介入科专科主任 许林锋教授
皮肤变黄?小心肝门部胆管癌找上你
据了解,阻塞性黄疸是肝门胆管癌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症状,多属无痛性,呈进行性加重,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浑身瘙痒、腹痛、上腹部不适、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许林锋教授解释说,患者因为胆管的阻塞,所以出现阻塞性黄疸,多表现为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皮肤瘙痒、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所以,市民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早到医院检查是否患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能。
肝门部胆管癌预防困难 手术机会少
那么,肝门部胆管癌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许林锋教授介绍说,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常常与胆管慢性炎症、结石、先天畸形等因素有关,预防非常困难,要以积极治疗控制相关病变为主。医学上现在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中草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不过,许林锋教授提醒,肝门部胆管癌因为发病部位的特殊性,患者经常在发现时就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而传统的化疗、放疗效果非常有限,患者可选择介入治疗的方式。
介入治疗局部控制好 可减轻病人痛苦
据了解,介入治疗是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药物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的微创治疗。许林锋教授向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介绍说,介入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局部的控制上,比如肝门部胆管癌的介入治疗,一方面可以穿刺插入引流管降黄处理,同时使用导管的办法,通过血管插到胆管肿瘤区域把抗肿瘤的药物灌到这个局部,这样可以提高肿瘤区域的局部药物浓度,进而提高药物抗肿瘤的效果。而且,因为微创的特点,介入治疗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高龄重危病人同样可以接受很好的治疗。
专家介绍:
许林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介入科专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通讯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介入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放射学会常委。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参与各类介入手术近万台,相关的临床及手术经验十分丰富,具有三级以上的神经、外周血管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技术资格。
许林锋教授1986年7月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7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第10届日本放射肿瘤学会会长奖。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