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在病发前都有一些先兆特征可以作为参考,而心力衰竭往往会出现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是只要注意以下几个信号,就能迅速的做出判断。
咳嗽、气喘
尤其是左心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咳嗽、胸闷、气喘等。夜间容易突然惊醒,常常被误诊为气管炎和哮喘。这主要是左心衰竭引发的肺部淤血、支气管黏膜水肿等引发。要注意鉴别的是,这类咳喘通常发生在夜间,会在患者轻微活动、劳累、平躺时加重,而当坐下或站起时症状减轻。如果为心源性咳喘,通常无发热、脓痰表现,应用抗生素后症状无法缓解,而必须采用强心利尿的治疗手段。
不消化、腹胀、腹泻
右心衰竭的患者,由于右心血液循环受阻,静脉升高,容易使胃肠道、肝脏等器官出现淤血,进而诱发食欲不振、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腹部疼痛、腹泻等,因此也常常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在诊断这种情况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再结合体征进行判断。
尿少、浮肿、夜尿增多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排血量下降,体循环出现淤血,肾脏血流量不足,容易引发尿量减少的情况。而夜晚休息时,患者的心排血量增加,肾脏功能恢复,此时尿量也会增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源性水肿患者最初的发病部位为脚踝、小腿等部位,而肾性水肿患者最先出现在脸部。此外,心源性水肿患者的尿常规化验无任何异常,但伴有心力衰竭的其它症状表现。
情绪或精神异常
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昏迷。许多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除了以上症状,还会加重脑缺血的情况。该类症状在临床上也容易被误诊为老年性精神病、脑卒中等,因此需要仔细鉴别。
心力衰竭的原因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出现无法搏出和静脉回流还有无法和身体组织代谢的时候所需要相对称的血液供应。也称之为心肌衰竭。
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有心脏负荷过度、心肌代谢障碍和心肌病三种。当中比较常见的是心脏负荷过度,比如说高血压,专家为大家解析心力衰竭的原因。
心力衰竭的原因:心脏负荷过度
众所周知,心脏负荷过度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脏负荷过度是指心脏在收缩或是在舒张的时候其承受的阻抗力受到加大,心脏的负荷过度就成为了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的原因,比如高血压时间就了就会导致心力衰竭,饮酒、慢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些都会使得心脏负荷过度从而造成心力衰竭。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先发生心肌的增厚,从而导致代偿没办法满足供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的原因:心肌代谢障碍
心肌代谢障碍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心肌代谢障碍会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最为常见的现象,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会引起心力衰竭,这种现象是因为冠脉血流量减少病变的地方心肌供血相对来说无法满足,从而造成心力衰竭,然而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梗死也是造成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心力衰竭的原因:心肌病
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型心肌病等这些疾病会引起心力衰竭。这是因为心肌发生病变时心肌会发生代偿性的厚度增加,此时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但是一旦有外界急性诱因发生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应注意护理方法。合理的护理方式,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同时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下一起来看看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般护理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宜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的姿势。同时根据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来决定患者日常的活动量。医护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清理皮肤,做好基础护理,以避免压疮和感染。
疾病观察
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精神状态等变化情况。同时安置漂浮导管,并注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和疾病发展情况。
用药护理
应用吗啡、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输液情况,有无心动过缓等。另外,在应用洋地黄时要首先进行稀释,同时密切注意心电图的变化。
饮食护理
坚持以低脂、低盐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做到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饱。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可根据患者心力衰减程度、利尿剂应用情况来决定。但在患者出现低钠反应时则不应再控制食盐的摄入,可适当进行补充。
此外患者还应控制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日常可以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在便秘时不宜过度用力,以免加重心力衰竭,诱发心脏骤停。
并发症护理
1、压疮:大部分患者都有水肿的症状,在皮肤受压的地方还容易发生压疮。医护人员应经常帮助患者更好体位,清洁皮肤,协助排便。
2、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卧床休息,患者宜适当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形成血栓。
3、坠积性肺炎: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排痰、咳嗽和呼吸功能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