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肝病患者,例如乙肝、丙肝、酒精肝等等,久治不愈,有可能发展到肝硬化程度,这标志着病情向严重方向发展,是肝病患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么如果到了肝硬化程度都有哪些表现呢?
(1)出现症状
腹胀,尿少(白天尿少,夜晚相对增多)、疲乏,腿肿、鼻或牙齿出血等。
(2)有体征
面色发黑,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颜面毛细血管扩张,下肢水肿,脾大,腹水,胸水等。
(3)影像学检查
B超、CT等提示肝界缩小,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表面明显不平,呈锯齿或波浪状;胃镜检查可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4)化验指标提示
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活动度等明显降低,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明显降低,球蛋白明显升高,蛋白比值倒置,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脂酸、层粘蛋白等明显升高。
(5)肝组织活检(肝穿刺取肝组织进行检查)
显示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严重、再生小结节形成等。
一般来说,如果有了以下几个最重要的表现,既可认定肝硬化存在:1。胃镜检查提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有并发症出现,例如:腹水、胸水、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吐血)、肝昏迷。3。影像学支持。4。化验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
那么,我们要如何抢在肝硬化的前头呢?
首先,病因预防是首要。慢性乙肝和丙肝是肝硬化发生的主要病因,而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但由于目前没有彻底杀灭乙肝和丙肝病毒的药物,也并非所有的乙肝和丙肝都最终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因而,在决定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之前,必须预测病因治疗的有效性。对于预计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人,应积极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对于预计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肝活检等措施评价肝硬化发展的危险性,对肝活检证实存在重度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病人,不论抗病毒治疗效果如何,都必须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
目前证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及干扰素。需要指出,目前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即肝功能检查正常)无效,这类人群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极低,因而不建议抗病毒治疗,但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肝炎活动。
其次,定期体检对预防肝硬化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肝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必须通过检查才能发现肝炎活动;反复肝炎活动、久治不愈的病人还必须定期做超声波检查或其他肝硬化指标检查;对于肝硬化病人,还必须每半年进行超声波检查及血清AFP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早期治疗。
第三,关于药物治疗肝硬化。中医中药在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切不可以中药治疗替代抗病毒治疗,否则可能贻误病情。中西医结合,发挥彼此优势,不失为防治肝硬化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