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胃是人体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将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胃窦四部分。正常空腹时胃处于收缩状态,胃腔比较小,进食后胃底首先处于舒张状态,以后逐渐将胃底的食物输送到胃窦并排空至十二指肠。胃部发生炎症、溃疡和肿瘤时,势必影响胃酸分泌,胃酸的杀菌作用和胃肠道的消化作用,所以易于发生肠道感染和吸收不良性腹泻。发生胃泌素瘤时,胃分泌大量的胃酸,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刺激肠道蠕动增强,可以引起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脂肪泻。
所以说“胃病”也可因引起腹泻。腹泻也许预示有胃病的可能。如果出现腹泻,应到医院进行面诊,确定诊断后再用药。
二、 胃部疾病是怎样产生腹泻的?
由于胃部疾病并发胃酸过少、缺乏或过多,或因胃大部切除术或胃次全切除术(subtatal gastrectomy)后,胃-空肠吻合术(gastojejunostomy)或胃-空肠瘘(gastro-intestinalfistula)等引起的腹泻称为胃原性腹泻(gastroganic diarrhea)。常见的胃原性腹泻按照发生机制可以分为
1、 胃酸过少(hypohydrochlorhydria)或缺乏(achlorhydria)。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晚期,是由于胃酸减少或缺乏,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杀灭,从而引起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肠道菌群比例失调;细菌代谢产物增多还可以刺激肠道运动过速,影响消化酶的作用;细菌分解产物结合胆盐,引起胆盐相对不足,妨碍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2、 胃酸过多(hyperhydrochlorhydria)
胃泌素瘤患者腹泻主要是由于胃泌素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它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刺激了胃蠕动和排空加速,消化道水、电解质和酶分泌增加,同时抑制了小肠的吸收,抑制贲门、幽门、回盲部括约肌的收缩和闸门作用等机制导致腹泻。
3、 胃手术后和肠造瘘
由于胃癌、胃淋巴瘤或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纳食物的有效体积明显缩小,幽门管的切除,失去括约肌对胃内容物的限制作用,多数人在进餐后的数分钟液体和半固体食物的排空率增加。据实验观察,约55%的食物是在进餐后5分钟内被排空,此类患者常易发生倾倒综合症。胃肠瘘患者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食物通过短路直接进入远端肠道,减少了肠内运行时间和消化吸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