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发病症状都一样
有观点认为,低血糖患者的发病症状都是一样的,但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时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夜间发生低血糖可表现为尿床等。因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的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但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极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
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无症状性低血糖”比较多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患者,须加强血糖监测。
误区二:皆因降糖过量导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此外,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临床医生,对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三: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这三个概念不太一样,其区别在于:①“低血糖”是一个生化指标,指患者血糖水平≤2.8mmol/L,但不涉及症状的有无。换句话说,患者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低血糖的症状;②“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2.8 mmol/L,同时伴有临床症状;③“低血糖反应”是一个临床概念,指患者有与低血糖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但血糖值不一定≤2.8mmol/L,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主要与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起升糖激素释放(如儿茶酚胺)所致的症状及体征有关。因此,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是严格按照血糖值判断的,而低血糖反应则不然。
误区四:低血糖均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五: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固定不变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一般当空腹血糖高于3.9 mmol/L,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但长期高血糖会使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升高,随着血糖控制,阈值也会下调。长期高血糖的患者如果血糖下降速度快,达到血糖较高时已经上调的阈值,则即使血糖正常,也可以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此时称为“低血糖反应”。
误区六:中药降糖不会致低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中药情有独钟,认为中药比较安全、无毒副作用。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往往掺杂降糖西药。如果对此不了解,过量服用的话,往往会导致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
误区七:低血糖见好就收
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是由于服用长效降糖药物(如优降糖)所致,给患者静推葡萄糖后,其血糖可很快恢复至正常范围,倘若就此认为“万事大吉”而中断治疗,患者很可能再次陷入低血糖的境地。由于长效降糖药半衰期长、药效持久,因此,对于低血糖病患者,在纠正低血糖时,切忌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将患者留观。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根据患者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实时调整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误区八: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症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是低血糖,因为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而出现饥饿感。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患者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确定是否为低血糖,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低血糖反应”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出现该反应。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但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九: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糖尿病患者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性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严重低血糖则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误区十:缓解低血糖症状吃干粮最有效
当患者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注射后没有按时进餐等原因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许多患者选择吃主食来缓解,但进食后,患者低血糖症状并不能缓解。其实,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应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等甜食,以便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
提醒:
医生在对待低血糖的问题上,不要过于刻板。如果患者血糖偏低,且有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即便血糖尚未达到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也要按照低血糖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