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病因主要是室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室间隔缺损所引起的分流系自左向右,致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梗阻型肺动脉高压;缺损可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部位。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是室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所致。
由于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室间隔缺损所引起的分流系自左向右,一般无青紫。分流增加了肺循环、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工作。缺损小于0.5cm的病咧因分流量较小,可无症状;缺损大的病例则分流量很大,肺循环血流量可达体循环的3~5倍。随着病程进展,由于肺循环量持续增加,并以相当高的压力冲向肺循环,致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日久肺小动脉发生病理变化,中层和内膜层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梗阻型肺动脉高压。此时左向右分流量显著减少,最后出现双向分流或反向分流而呈现青紫。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右向左分流时,即称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
病理解剖:
缺损可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部位。根据缺损的位置可分为:①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最多见,约占60%~70%,位于室间隔膜部并累及邻近的肌部室间隔,根据缺损的延伸方向又可分为膜周流入道型、膜周小梁部型及膜周流出道型,大型缺损可有向2个或以上部位延伸,称为膜周融合型。②肌部型室间隔缺损:约占15%~25%,膜部完整。根据所在部位再可分为肌部流入道型、肌部小梁部型及肌部流出道型,后者有肌肉与肺动脉瓣分隔。③双动脉下型:亦称为肺动脉瓣下型,约占3%~6%,但在东方人群中发生率可达29%,其主要特征是在缺损的上缘为主动脉与肺动脉瓣环的连接部,圆锥部室间隔发育差或缺如,冠状动脉瓣脱垂可以减少左向右分流,但容易导致主动脉瓣反流。在部分膜周璎缺损,尤其是膜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可见衍生白三尖瓣的纤维组织黏附于缺损边缘,形成假性室隔瘤,使缺损变小或完全阻止分流而达到自然闭合。缺损多数为单个,也可多发。可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等。
病理解剖与类型:
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室间隔缺损大体分为三类,即膜周部、漏斗部及肌部。
1。膜周部此型又分三种类型
(1)嵴下型缺损:上缘紧邻主动脉瓣。
(2)单纯膜部型:仅限于膜部室间隔的小缺损,缺损周围为纤维组织。
(3)隔瓣后型:三尖瓣隔瓣的下方,距主动脉瓣远而距房室传导束很近。其前缘常有一部分残留的膜样间隔组织。
2。漏斗部此型又分二种类型:
(1)嵴内型:位于室上嵴结构之内,四周为完整的肌肉组织,血液直接分流入右室流出道。
(2)干下型:缺损位于室上嵴上方肺动脉瓣下。肺动脉瓣下缘即为缺损上缘。
3。肌部位于光滑肌部和小梁化肌部,位置均较低,四周均为肌性组织,可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不一,此型临床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