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避孕爱安全套胜过避孕药
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在中国,年轻人初次进行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21.5岁,而计划生育第一个小孩的平均年龄是29.5岁,从21.5岁到29.5岁这漫长的8年里,避孕都是两性生活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界避孕日”,有数据显示,在中国,45%的人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避孕,超过50%的男性、女性曾得到过错误或者是不准确的避孕信息。由于避孕知识的缺乏和未采取可靠的避孕方式,中国人流率居高不下,每年平均有800余万例人工流产,重复流产率更是高达50%。
发布 中国人避孕存在五大误区
在今年世界避孕日到来之际,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联合默沙东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1年京沪广三地女性避孕认知及人流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1360名受访女性中,人流最多次数为6次,最小人流发生年龄为13岁。
缺乏避孕知识和未采取可靠的避孕方式,是导致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女性临床研究室主任吴尚纯指出,中国人在避孕方式上存在着五大误区:认为体外射精不会怀孕、安全期避孕很安全、安全套只需事前套一套、紧急避孕药是防止“意外”的 “保护神”、短效避孕药会导致发胖和脸上长斑。
调查 中国女性对避孕药认可度低于欧洲
据拜耳公司2011年世界避孕日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人认为最有效的避孕方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男性避孕套、口服避孕药、紧急避孕药、体外射精和安全期避孕。除口服避孕药外,中国人对另外四种避孕方式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接近。对于口服避孕药这种避孕方式,中国仅有49.5%的受访者认为有效。而在欧洲多数国家,有40%-60%的育龄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的普及使用,使北欧成为“全球意外怀孕率最低”的地区,因而口服避孕药也成为目前全球最为推崇的避孕措施之一。
国际上用于衡量各种避孕措施有效性有一个指标叫做“珍珠指数”(也叫珍珠指标),即每100名妇女使用某种避孕方法一年所发生的妊娠数,珍珠指数如果为1,就表示100名妇女使用某种避孕方式一年,有1人发生意外妊娠。珍珠指数数值越低,就意味着这种避孕方式可靠性越高。根据珍珠指数,中国女性使用率较高的宫内节育器数值为0.1-1.5,安全套和安全期避孕法则分别高达3-12和12-20。短效避孕药的珍珠指数只有0-0.14,也就是说,只要正确、有效地使用口服避孕药,就几乎没有意外怀孕的可能。
${FDPageBreak}
国人避孕爱安全套胜过避孕药
纠偏 “怕吃药”观念有待更新
中国女性对口服避孕药接受度较低,究其原因,和长期以来国人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不无关系。在传统观念中,避孕药常常和激素、致癌、发胖、月经紊乱甚至不孕不育画等号。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中国避孕联盟主席范光升教授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观念早就应该随着长效避孕药的退场和新型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出现更新了,“过去的长效避孕药由于雌激素较高,副作用较大,计生委几乎不再采购,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安全、高效的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所谓复方,就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组成,现代口服避孕药的雌激素剂量已降低到30微克,孕激素的配伍也越来越先进,活性更强。”
范光升教授说,现代短效口服避孕药如能正确坚持使用,避孕效果可以达到99%以上。除了能可靠、高效地防止意外妊娠,短效避孕药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比如可以预防盆腔炎,避免异位妊娠。如果长期服用,对卵巢上皮癌、子宫内膜癌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即使在停药后,这种预防作用还会持续下去。
关于避孕药的安全性,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数据来佐证。英国一项历时近40年的研究曾全面考察了服用避孕药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考察的女性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一半从未服用避孕药,另外一半服过药,平均服药期为44个月。整个跟踪调查的时间从1968年持续到2004年。调查结果发现,服用避孕药不超过8年的罹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12%,其中肠癌、直肠癌、子宫癌等主要妇科癌症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患卵巢癌的几率甚至降低了29%。单就乳癌而言,也没有迹象表明,短期服用避孕药会增加或降低其发病率。
不过,安全并不意味着避孕药适用于任何人,范光升教授表示,某些特定人群不宜使用避孕药,如有高血压家族史且自身有严重高血压的人群,有血栓家族史的人群,年龄在35岁且吸烟的女性等,使用避孕药都应慎重。
提醒 紧急避孕药不等同于常规避孕药
尽管在中国口服避孕药的普及程度不高,但作为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紧急避孕药在中国还是有较高应用的。
数据显示,中国有58%的受访者认为紧急避孕药是有效的避孕方法,而全球方面对紧急避孕药的认可比例只有47.6%。与之相对应的,在导致未婚人群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中,紧急避孕药则与安全期和体外射精、安全套共同位列前三。吴尚纯教授表示,将紧急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措施是不可取的。
通常在因各种原因避孕失败的情况下,女性可以在72小时内口服紧急避孕药以防止意外怀孕,但紧急避孕药并非100%可以成功避孕,也存在失败的可能。
此外,紧急避孕药也不同于常规避孕药,它是通过抑制排卵、阻止孕卵着床等发挥速效避孕作用的,因而比一般短效口服避孕药激素量更大,且需要大约3-4个月才能通过人体代谢排出体外,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所以一年服用不能超过3次。
${FDPageBreak}
■新闻链接
“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项目”启动
针对我国重复流产率高的现状,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近日共同发起“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项目”,旨在通过设立PAC优质服务示范门诊,规范流产后女性关爱服务流程,宣传避孕知识、强化立即避孕的意识、落实有效的避孕方法并督促患者坚持正确使用,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表示,为了让PAC这一平台高质量运作,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规范各地不同医院PAC门诊的服务流程和质量,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特别制定了《流产后关爱服务(PAC)指南》,提供一套可依据的标准并帮助贯彻实施。目前,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正在呼吁广大医院遵照指南建立规范化的流程及优质服务示范门诊,以高质量的服务保护流产后女性的健康,并将优秀经验向更多的医院推广。目前,PAC门诊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过流产后避孕咨询、避孕药具发放等多元化形式向流产后的女性提供人性化服务。 ■数说避孕
在中国,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避孕知识,88%的年轻人对避孕问题不了解或表示困惑。
在中国,57%的受访者身边曾发生过意外怀孕事件。
在中国,45%的人表示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避孕;28%的人表示不知道去哪儿获得信息;27%的人表示害怕父母或亲友发现;另有27%的人表示不好意思问保健医生。
中国80%的受访者认为双方都应该承担避孕责任。认为应该承担责任的男性比例要比女性更高(男性:26%;女性:4%)
80%的中国人认为爱是性的前提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这个比例比其他国家高得多。另外,男人和女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有很大不同,71%的男人认为爱是性的前提,而持此观点的女性比例是89%。
中国人获取避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网站、博客为60%,论坛为45%),其次是科普资料(56%)和杂志(38%)。
超过50%的男性、女性曾得到过错误的或者不准确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不正确的信息源自网络、性伴侣及朋友。
以上数据来源于拜耳2011WCD调研数据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