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请客,庆贺她的儿子今年考取了大学。
同事的儿子,是个聋哑人。两岁那年,因为药物过敏,永远失去了听力。
夫妻俩,撕心裂肺的痛苦。儿子刚刚学会说话,随着听力的丧失,儿子仅会说的几句话,也渐渐不会说了,慢慢地甚至连“爸爸”“妈妈”也说不清了。儿子憋得哇哇直哭,同事夫妻俩更是心急如焚。
有人给他们出主意,赶紧将孩子送到聋哑学校,孩子小,学东西快,早点学会手语,与人交流起来就方便了。你们自己也抓紧学学手语,通过手语一样可以和孩子交流。
同事几次跑到聋哑学校,请教了几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学习手语并不难,一般的聋哑儿通过反复练习,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表达。可是,每次看到大街上的聋哑儿们,打着手势在比划交流,总是吸引路人异样的目光,同事的心就隐隐作痛。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而引来异样的关注。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有人能够通过观察口型,“猜”出对方在说什么。同事心中一动,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口型,来教会儿子说话?
从“妈妈”开始。这是两个最简单的音节,也是所有的孩子最早学会发的音。儿子失聪前,就会喊妈妈了。他的记忆很快被唤醒,不到一天时间,儿子就会跟着妈妈的口型,再次含混地吐出“妈妈”这个音节了。那一刻,同事热泪盈眶。她似乎看到了希望。
接下来的练习,却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失聪前,儿子会说的话本来就不多,很多话他连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自己发出那些音了。同事在客厅里挂了一面落地大镜子,一有空,她就和儿子并排坐在镜子前,一边看着镜子对口型,一边让儿子一只手捏着自己的喉咙,另一只手捏着她的喉咙,从微微的震颤中感受区别。为了让儿子看清舌头的变化,同事努力张大嘴巴。
一个星期后,儿子会喊“爸爸”了;一个月后,儿子能喊“爷爷”“奶奶”了;半年后,儿子会说简单的话,如“饿,吃饭”了。最可喜的进步是,一年多后,儿子基本上能够从别人的口型,“听”到别人说的简单的话。
虽然,儿子慢慢地能够从口型“听”到别人的话了,也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了,可是,那都是在能看见对方的情况下。同事说,在他们家,从来不大呼小叫,喊也没有用。喊他吃饭,喊他起床,喊他洗澡,喊他做作业,总之不管什么事,你都必须走到儿子身边,拍拍他的肩膀,等他看着你,然后再轻轻跟他说话。如果是在路上行走,不能一前一后,必须并排,这样才好交谈。“你们可以隔得很远地喊孩子,可以对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却不行。”同事笑着说,“可是,我们离得很近,我们总是走到孩子的身边,孩子有什么事,也总会走到我们身边。”
为了她的聋哑孩子,同事付出了数倍于我们的心血。一个聋哑儿,不但学会了说话,还考上了大学,这是对一个母亲最好的回报吧。它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走到孩子身边,这是给他自尊和自立的最好办法。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